明朝真的是一个灿烂又悲凉的朝代

日期:2023-01-07 17:44:39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朝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历十二世,传十六帝。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

朱元璋首先在即位之初就基本上扫除了北方北元残余,明成祖朱棣又先后五征漠北,几乎把蒙古人赶到了西伯利亚,建立了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明成祖朱棣时期就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当然是为了宣扬国威,收复一些小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朝贡最多的王朝,当时的一些东南亚小国,包括东边的朝鲜也都成为了大明的附属国。

即使在明朝即将灭亡时,君王也保持着良好的帝王风范。崇祯皇帝宁愿保持着和女真以及李自成同时作战,也不选择议和,甚至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皇帝没有选择逃亡南下,直接选择了自杀殉国!

大明精神就是坚决不投降,绝不让步,国家可以亡,但作为皇帝要有骨气,正因为如此,当崇祯皇帝死后,清国入关后仍有大批老百姓不顾朝廷反对,自发地祭拜崇祯皇帝。

这种态度真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相比的。

以上是人文,以下是自然,他们共同成就了大明王朝,要不是天灾,或许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

因小冰河期而自然灾害频发的明代,瘟疫的爆发更是成为常态。根据最新研究,明代瘟疫大小共计330次左右,这为当时的经济、民生乃至政治都带来巨大的挑战。

大量腐烂的人类尸体带来的污染,因衣食不足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这些都为病毒细菌的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饥荒导致大量百姓出逃乡土成为流民,病毒也就拥有了传播的中介。成化时期人口约有3000多万的明朝,其流民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左右。 这些流民往往能将某个小区域爆发的瘟疫传遍整个大行政区。

恐怖的伤亡再加上自然科学的尚未建立使得民众对瘟疫本身难以建立理性的认识。当时人们认为瘟疫的来源不一。有的认为是负责掌管瘟疫的城隍神来降下惩罚,有人认为是疫鬼出来作恶。更有以天人感应说,认为是上天看世间不符合道德或者是政治的败坏的事太多故降下惩戒。因此人们应对瘟疫的办法也大多非理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祭祀、祭神成为当时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重要手段。

面对未知危险的恐慌再加上瘟疫来临时官府缓慢的应灾反应,百姓们通常在瘟疫爆发后由灾区举家逃窜。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瘟疫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明代在面对瘟疫时的,官方力量通常反应迟缓,落实不到位。灾情不大,地方主官往往会选择瞒报情况以保障业绩。灾情过大,上报朝廷,因交通和繁琐的处理流程,待救助力量到达时疫情早已扩散。因此在对抗瘟疫上,地方上的医生才是抵抗瘟疫的一线力量。

在地方上医生分为官医与民医。官医主要来自于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以及都司卫所的医学。除此之外各地还设有惠民药局负责“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的职责。而民医多分布在基层乡村,在重大瘟疫时接受地方政府雇佣参与救护。

不过因为缺乏对疫情种类和传播方式具体了解,即便是明代医生们应对瘟疫的手段也比较有限。他们多采用隔离和开一些去热去湿的药缓解病人伤痛,但真正痊愈还是要靠患者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自然灾害大小共计5614次,平均下来全国各地年均20次。根据统计明史学者鞠明库统计:“明朝平均每年水灾6.77次,地震5.38次,旱灾3.42次,雹灾1.61次,蝗灾1.17次,风沙灾害0.99次,霜雪灾害0.32次。”自然灾害的高频率爆发直接导致了人祸的出现。粮食生产的不景气和恶劣气候以及愈发贪腐的政府。直接导致大量百姓家破人亡。



天灾除了明末的鼠疫,还有成化洪灾,嘉靖大地震,天启大爆炸…朝代的轮回交替,是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天灾和人祸,谁是主因,谁是次因,谁是内因,谁是外因……一个社会中,一旦阶层固化,信任缺失,矛盾累积,那“天灾”就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