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第一大太监,是如何坑明朝皇帝的?

日期:2017-04-21 08:10:00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明朝历史第一大太监,是如何坑明朝皇帝的?

今天领读的是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四)


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尽心尽力勤于政务,在位期间,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编修《永乐大典》,保存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迁都北京,促进了北方的安定和繁荣,派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出兵打击蒙古部落,设立内阁改革政治制度,选拔任用优秀人才,为之后的明朝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明帝国在其统治期间疆域辽阔威名远播,诸多国家使臣前来朝拜,也算是一位相当有作为的一代雄主。

明朝历史第一大太监,是如何坑明朝皇帝的?.jpg

 01 


在接班人问题上,朱棣虽然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曾经举棋不定,不过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本人并不服气,策划多次行动打击太子,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周旋下,朱高炽太子地位得以维护。朱高煦虽然长期图谋皇位,不过屡次失败,后来妄图起兵造反,不过最后被平定,本人亦被俘虏。

 

朱棣于1424年病逝于出征归途之中,经过太子党方面成员精心安排,朱高炽顺利继位。在其统治期间,明朝社会各方面继续稳定发展。


朱高炽去世之后,其子朱瞻基继位,在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休养生息减少农民负担的政策。朱高炽和朱瞻基统治时期,合称为仁宣盛世,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在朱瞻基时期,明朝政治制度和结构也发了变化。文官的集团势力有所发展,内阁权力扩大,大臣可以草拟奏章处理意见,这称之为票拟,而皇帝最终确定的权力称之为批红。


太监逐渐参与政治,甚至开始参与皇帝的批红权和掌印权,开始形成太监政治集团和文官政治集团相互制衡相互竞争的局面。


内阁就国家各项事务提出意见,并票拟出来呈给皇帝,皇帝修改以后批红,或者经过修改让太监代为批红,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流程,然而不久之后这个流程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02 


永乐末年,朝廷颁布一道政策,意思大概为,地方教育机关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官员,可以净身入宫(成为太监),然后教育宫中宫女仆人学习文化知识。虽然太监将来也可以掌管权力名噪一时,不过很多人对太监还是有偏见。但是,这样的工作还是有人愿意来做,这个人就是对此后明朝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宦官,王振。

 

王振在宫中教导仆人宫女学习文化知识,由于其他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这项工作没有人来竞争,于是他开始受到很多赞扬,他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大,当时的皇帝朱瞻基派王振前去服侍太子朱祁镇,王振开始和朱祁镇形成密切的关系。

 

1435年,朱瞻基去世,去世之前,他给太子留下了几位重量级人物辅佐他,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他们堪称是当时的国家重臣朝廷精英。


王振入宫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别人读书学习这么简单,朱祁镇成为了新皇帝,但是王振却想独掌大权,不过在他面前,还有两道障碍。

 

第一道障碍是文官集团势力,其中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为官多年,经验、智慧和谋略非常人可比。另一道障碍就是皇帝祖母,张太皇太后,她的存在更是王振篡权的重大障碍,而且她也严厉告诫过王振不许他干预政事。王振表面上谦恭,但是他暗中拉帮结派扩大势力,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03 


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计划上的一个重大障碍消失了。五位托孤重臣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难以对王振形成有效制衡。王振的机会来了,他本人能力不高,是个投机分子,而且贪污腐败,但是他偏偏捞到了机会,逐渐控制了朝政。

 

1439年,蒙古部落新头领,也先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一直想找机会复仇,同时加上与明朝产生的贸易争端,也先决定对明朝开展军事行动。


他分四个方向开始进攻,辽东、甘肃、宣府、大同。王振却以为这是一个自己出名、实现抱负的大好机会,在他的怂恿下,朱祁镇宣布御驾亲征,召集二十万大军,前去迎敌。


但是王振没有意识到的是,军事和战争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领导组织能力和应对能力,他把出征这件事情看待的太简单了。

 

皇帝决定亲征的消息传出,众多大臣表示反对。以礼部尚书王直为首,百官联合上奏反对,但是却没有效果。最终,皇帝朱祁镇还是率领大军出征。这次队伍中有被封为公爵的张辅、朱勇和诸多内阁成员。

 

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大同发生战斗,明军全军覆没。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参战将领向王振汇报了战争情况,王振感到情况不太乐观,立刻下令班师。不过之后王振却下令部队转向其老家蔚县,在接近蔚县的时候,他又下令部队立刻转向回大同,反复折腾加上天气不佳,部队行进缓慢,八月十日眼看大军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由于王振错误指挥,军队停了下来,八月十四日,也先发动攻击,明军全军败退。

 

明军此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固守待援,不过王振又一次错误下令部队转移,也先部队又一次发动进攻,明军大败,二十万大军溃灭,五十余位大臣战死,此战明军损失巨大,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


 04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众多大臣牺牲,京城不堪一击,如何应对这些问题,1449年八月十八日,朝会开始。有大臣主张南迁,但是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

 

于谦,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年少便以文天祥为榜样,二十三岁赴京赶考,考中进士,最终被任命为御史。


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等地,从此担任地方官十九年,期间他坚决不向王振行贿,虽被其关入监狱,不过很快被释放,。1448年,于谦升任兵部侍郎。

 

朝会之中,是否南迁引发争论,于谦坚决反对南迁,由于吏部尚书王直等朝廷重臣支持于谦,朱祁镇弟弟,暂代朱祁镇摄政的朱祁钰最后决定,抵抗到底。于谦代理兵部尚书职务,承担防守北京的重要任务。

 

此时形势已是非常艰难,土木堡地区损失了大量部队,京城战马缺少,士兵数量缺少,多是老弱病残和退休人员,而且部队士气低落。于谦经过研究,下令调派地方的十余万人部队赶到京城,并计划统筹解决京城士兵的粮食问题。

 

在于谦的指挥部署下,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到达,京城兵力达到二十二万,粮食充足,人心逐渐稳定下来。之后,王振及其余党的势力也得到了惩处,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由于皇帝朱祁镇在也在敌人手里,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开始朱祁钰并不想做皇帝,但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的坚持下,朱祁钰宣布继皇帝位,成为了明朝新一任皇帝。

 

此时明朝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考验,二十万大军失败,诸多朝廷重臣牺牲,皇帝也被敌人俘虏,京城此前不堪一击,现在补充了兵力和粮食,人心逐渐开始稳定,但是也先方面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发兵向京城开始进攻.


于谦将如何领导士兵进行应对,被俘虏的朱祁镇又面临怎样的情况,土木堡之变又给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