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嘉靖“孝心”大发,却导致明朝走向衰败

日期:2017-04-28 07:39:04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明朝皇帝嘉靖“孝心”大发,却导致明朝走向衰败

明朝的嘉靖帝可谓是一个“大孝子”,这在世人眼里,无疑是件很值得称道的事情。可惜的是嘉靖帝的“孝顺”却没能给他带来好运气,反而引发了大麻烦,甚至导致明朝滑入颓败的列车道。


正德十六年,不到30岁的武宗皇帝驾崩。因其没有子嗣,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让14岁的朱厚熜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朱厚熜将以孝宗的儿子、武宗的弟弟身份来嗣位,这种做法叫承祧。为了能顺利当上皇帝,朱厚熜是满口答应了,因为他很明白,如果不答应,他就永远只能是一介藩王,而且还很有可能是一位因参与过“皇位竞争”,而在新皇登基后“无疾而终”的藩王。

明朝皇帝嘉靖“孝心”大发,却导致明朝走向衰败.jpg

在朱厚熜的心里,始终把“过继”当成是权宜之计,坚决打算“继统不继嗣”。于是在登基后第六天,他就下诏让群臣们讨论如何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当有人提起“承祧”的原则时,他便拉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朕的伯父,兴献王本是朕的生父,生父就是生父,伯父就是伯父,这是上天的旨意,怎么能随意改变呢?”此后,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


这场“持久战”一直斗到了嘉靖三年正月,历时三年半之久。最终,嘉靖皇帝得到了新科状元桂萼与张璁两人的支持,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成功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内阁首辅杨廷和眼看局面无法挽回,愤而辞职。这就是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议”。


然而大礼议并未因首辅的去职而停止,反而越演越烈。有了桂萼与张璁两人的支持,嘉靖帝的态度变得非常强硬。桂萼、张璁两人迅速升官,先后被调往南京任刑部主事。这两人到南京后,充分领会到了领导的意图,迅速聚集了一批人,就大礼议一案继续给皇上写奏章,导致内阁大臣的集体辞职。


其后,嘉靖帝在朝会上宣布改父亲兴献王的封谥“本生皇考兴献帝”为“恭穆皇帝”,朝堂上一时舆论大哗,争论不止,但嘉靖帝对争论充耳不闻,执意维持父亲为“恭穆皇帝”的决定。


朝会之后,京城各大衙门129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前伏跪请愿。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等,都是朝廷栋梁之材。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了下午一点,不肯散去,以此来请求嘉靖帝收回成命。嘉靖帝非但不听群臣的意见,还派出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8个人。尽管如此,仍有不肯退去的官员们聚集在左顺门前大哭,声震内廷。


事情闹到如此地步,嘉靖帝仍然坚持不让步。暴怒之下,他下令将所有伏跪请愿的官员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两天后,下旨廷杖了所有参与人员。十天后,又下令将领头的人进行了二次廷杖。


这次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以皇权威慑群臣,取得了全面胜利。共有18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180多人被贬职废黜,8人永远充军,永不赦回。嘉靖十七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请入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但大礼议事件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


朝野上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议礼上,政治、经济工作几近瘫痪。


议礼中,顺着嘉靖帝的意愿就可飞黄腾达,逆其意则被贬被杀,因此酿成了一股严重的谄媚之风。


而议礼中的统嗣之争,又逐渐吹起了党争的暴风,历史上唐末牛李党争的局面,在换了一个马甲后,于明朝重新登场。


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内阁设立后逐渐被约束住的皇权,再一次露出了他狰狞面容,撕开了被粉饰出来、垂拱而治的虚妄盛世景象。


因此史学家认为,明朝的衰败,从嘉靖朝开始。


人生于世,有得必有失。嘉靖帝竭尽全力做一个孝子,但却因愚孝而失了臣心民心,荒废了时政,留给我们后人的只能是无限的慨叹……


嘉靖在位几十年间,未能海晏河清,但可称为风波不兴。去世后,内阁留下了的人∶徐阶,髙拱,张居正皆是一时之选;虽痴迷于深宫中炼丹打蘸,但所有的大臣包括严嵩都是木偶一般被嘉靖在暗中操纵,掌控力之强,历代少有,谁敢说嘉靖是一个庸主。嘉靖没有朱元璋猜忌,没有朱棣暴虐,可他最擅长弄权驭人。甫一登基,以一个十多岁少年敏锐抓住杨廷和草拟的武宗遗诏里没有明确过继的漏洞,斗败满朝文武,后来又杀夏言,用严嵩,废严嵩,死之前妥妥为朱载垢(土在后下面)安排后好一整套班子。政务娴熟,人事炼达,最大缺陷就是把巨量的财富花在了修道上。文人喜欢以完美来要求一些历史人物,其中的艰难复杂岂是言语可论。

理教的极端在此,为了一个虚名争了好几年,无非是想维护住这个森严的等级制度,鲁迅先生评论“吃人的理教”。文武百官集体反智,乃至几代人群体性反智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源。郑和下西洋和明朝贡体制都是徒虚名导致中央财政危机,崇祯上吊也是一帮脑残官员徒虚名错事最佳迁都机会。近八百年,理教兴,反智起,非常极端的以道德为目的

似是而非的结论。如果说明朝被内阁约束住的皇权,又重新走向独断的话,那他孙子万历为啥在争国本中彻底失败,最后只能以消极怠工来抗议?嘉靖之后的明朝,丝毫没有君主专制加强的迹象,相反皇权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制约,以至于立太子、征税、和议、迁都等等皇帝都无法独断专行,这是内阁失去制约皇权的表现?至于党争归于嘉靖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多人大概是把那部大热的《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和明朝当史实了,殊不知那根本就是寄托编剧历史观的半部架空剧。

在儒家看来,尊行大礼,是对无限制扩大的君权的适当约束,是维护国家秩序和政治伦理的必要手段。但在不可一世的皇权面前,所谓大礼不过是一介儒生螳臂当车的酸腐之论。被极权遮蔽耳目的君王为了满足一己的欲求,只会不惜一切代价达成目的,个别君主甚至会果断选择杀无赦,嘉靖群臣这个结局,已算不错。

《大明王朝1566》结尾最后,嘉靖皇帝对太子朱载垕说“你太弱了”!虽然很好笑,但是反应出他的治国理念,铁血与中央集权!明朝大多数皇帝都很能干,太祖撤了宰相自己干,最后差点连六部都撤了!原谅他们吧!毕竟是汉人政权承前启后,还一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最大的败笔就是近代的大清,文明与文化根基的摧残,至今无法治愈!元亡了文明!清亡了人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